移至主內容

2018教育創新100:適性學習—成就天賦,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詹志禹

政大教育學系教授
評審感言

臺灣教育創新的趨勢

教育創新不只是要理念適切,還要有創意;不只是有創意,還要付諸實踐;不只是有實踐,還要創造價值。這次評選,有些案例非常感人,但可能比較適合師鐸獎;有些案例非常具有想像力,但尚待觀察實踐。

從兩屆「教育創新100」累積的參與者案例來看,涉及的課程領域相當多元,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科學、生態、美感、體育、國際化等等,同時也浮現幾個頗為有趣的趨勢:

1.教育專業社群:通常是自發性的跨校網絡,因跨校而更能超越學校文化的束縛,超越人際關係的顧慮,而自然專注於教育專業的對話;初期發展階段可能是領域特定,社群擴大之後,逐漸轉變為跨領域對話。這是臺灣教育界的特色,就算人口數比臺灣略多的馬來西亞或教育成就比臺灣更受矚目的芬蘭,他們在教育專業社群的規模與活力似乎仍不及臺灣。

2.遊戲融入課程:有些教育工作者努力迎戰「無動力世代」的問題,嘗試透過玩中學來提高學習的趣味,特別是採用密室逃脫或桌遊融入課程的設計,讓人嗅出一股流行潮,但是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3.跨領域課程:這是12年國教新課程提倡的趨勢之一,但是有些民間機構或基層教育工作者走在前面,已經開發出標榜STEM或STEAM的課程,包括可商業化的套裝課程。

4.數位科技應用:程式設計教育正以新的時代脈絡浮現新的意義,機器人課程隨著AI趨勢更受矚目,創客精神仍然方興未艾,AR、VR與物聯網正在加強連結教育界的應用。

5.實驗教育: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實驗學校、機構、團體或自學的數量增加極快,有些逐漸走出自己的實驗創新之路,在實踐歷程當中謹慎地創造並大膽地變好,並開始在分享當中相互學習。

6.菁英與弱勢者教育並存:有些私立教育機構學費高昂,明顯走菁英教育路線,但也有頗多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或公私協力機構特別關照弱勢者的教育機會;從臺灣的教育光譜來看,也許這兩端的創新都有其必要,以維持教育型態的多元性,但是,多元性如何避免加劇貧富差距,恐怕仍值得觀察與調整。

總結來看,教育創新還是要讓社會與環境變得更好,才會讓人安心!

其他評審

TOP